一流大学为何需要一流教学博物馆 - 学大教育怎么样
记者 日产2021免费一二三四区
筹建10年之久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,2019年9月8日正式开馆,9月9日起对社会公众开放。
这座矗立于紫金港校区的四层混凝土砌块建筑以灰红为主色调,给人以庄重之感。朴实的清水灰砖又给人亲切之感,使观众不经意间就进入馆内,在现代、极简的空间中流连,徜徉历史的星汉。
开学后,浙大艺博馆将投入到教学服务中,同时,博物馆的四个展览也于开馆当日开幕。
让艺术史回家
艺术史在发达国家早已是一门十分成熟的学科,国际著名的艺术史学家方闻先生建立了艺术史学科,致力于在西方世界构建艺术史的话语体系。
作为在西方的艺术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,反观祖国艺术史学科的发展现况,方闻先生晚年有一个心愿——让艺术史回家。
2008年春天,方闻先生来到浙江大学,出席了“艺术史与考古学科建设讨论会”,为博物馆建设选址、规划,为铭记方闻先生对艺术史研究和浙大艺博馆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,博物馆中的图书馆命名为“方闻图书馆”。
博物馆对大学、社会都承担着美育的功能。人们通过参观古代艺术品,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。“读不懂物,就发现不了实物上所记载的文明史证据。只有学术力量强了,我们才能掌握解释权、话语权。”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说。
“专业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,‘曲高和寡,养在深闺’,公众没有机会也没有太多能力读懂。”楼可程说,艺博馆将提供一个学术知识公众化的平台,高深的学术通过直观的实物、图像展现走近社会大众,报告厅也将向公众开放,介绍研究者的观点与思想。
读懂青铜陶瓷、书法绘画
不做“多一个不多、少一个不少”的博物馆,浙大艺博馆从设计之初就立志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探路,注重实物教学、以实物为证据进行研究,让广大师生读懂青铜器、陶瓷、汉唐书法、宋元绘画,乃至古希腊雕塑、印象派绘画等人类文明史上的艺术瑰宝。
楼可程介绍艺博馆的使命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学、全校的通识教育和社会公众教育三大块。可以这么说,对于文博乃至人文大类师生,最好的教室在展厅和库房,博物馆是教学中移动的“桃花源”。
浙江大学在设计艺博馆时,还在思考一个重要的命题,即教育的功能与方向,进而回答如何通过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塑造学生的共同价值。“对于不同文明的侧面,每个学生都应该去追求理解。我们希望通过艺博馆提供高质量的通识教育,全校学生把艺博馆当作大课堂,来这里看展品,写作业。”浙大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白谦慎介绍,人文类的通识教育目前已经在规划课程阶段了。
今年5月,浙江大学正式成立艺术与考古学院,这也将为艺博馆带来重要的学术支撑。白谦慎很有信心,“浙大的优势在于有一支高学术水平、高策展能力的研究团队。”
编辑:学大教育怎么样
审核:日产2021免费一二三四区